男科 | 妇科 | 骨科 | 耳鼻喉 | 肛肠 | 泌尿 | 不孕不育 | 皮肤病 | 口腔 | 肿瘤 | 糖尿病 | 眼病 | 性病 | 肝病 | 心血管 | 更多 |
一、诊断
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院协作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如下。
(一)临床诊断
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:
1.如无肝癌其他证据,甲胎蛋白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或定量大于500mg/ml,持续7个月以上,并能排除妊娠、活动性肝病、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。
2.有肝癌临床表现,加上同位素扫描(或肝造影),超声波、X线横膈征、酶学检查中3项肯定阳性,并能排除继发性肝癌及肝良性肿瘤者。
3.有肝癌临床表现,加上肯定的远处转移,如肺、骨、锁骨上淋巴结等,可血性腹水(或腹水中找到癌细胞),并能排除继发性肝癌者。
(二)病理诊断
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肝癌。
(三)临床分期
1.分期
Ⅰ期:无明确肝癌症状和体征者。
Ⅱ期:超过Ⅰ期标准而无Ⅲ期证据。
Ⅲ期:有明显恶病质、黄疸、腹水或远处转移。
2.肝癌TNM分类
1987年由UICC主编的《恶性肿瘤的TNM分类》第4版中对肝癌TNM分类如下:
T1:单个结节,≤2cm,无血管侵犯。
T2:单个结节,≤2cm,侵犯血管;或多个结节,局限一叶,≤2cm,未侵犯血管;或单个,>2cm,未侵犯血管。
T3:单个结节,>2cm,侵犯血管;或多个结节,局限一叶,≤2cm,未侵犯血管;或多个结节,伴或不伴血管侵犯。
T4:多个结节,超出一叶;或侵犯门静脉主支或肝静脉。
N1 :局部淋巴结转移。
M:有远处转移。
日本则进一步将肝癌分为Ⅰ期(T0N0M0)、Ⅱ期(T1N0M0)、Ⅲ期(T1N0M0或T1~3N1M0),Ⅳ期又分为Ⅳa(T4N0~1M0)、Ⅳb(T1~4N0~1M1)。
我国TNM分期与日本分期相同。
二、鉴别诊断
临床上需与肝癌鉴别的有下列疾病:
1.继发性肝癌 肝脏血源丰富,全身其他系统的癌肿可经血液、淋巴液或直接蔓延而转移至肝脏,最多的是消化器官或腹内其他器官癌肿。与原发性肝癌相比,继发性肝癌症状一般较轻,发展较慢,多有原发癌灶相应的症状,除个别源于胃、胰的继发性肝癌病例外,AFP多呈阴性。故凡肝癌者应注意检查胃肠道、呼吸系统、泌尿系统、乳腺等,以确定或排除转移性肝癌,以利于治疗。
2.肝硬变 病情发展缓慢,肝可不肿大或略肿大,质硬,表面较平或可有小结,边缘锐利、整齐,AFP阴性,同位素扫描、B超均能鉴别。
3.肝脓肿 尤其是阿米巴肝脓肿临床表现颇难与原发肝癌鉴别,但通过反复多次超声波检查可有液平反射,血清AFP阴性,必要时作诊断性肝穿刺。
4.其他 应考虑到其他上腹部肿物,如胰腺肿瘤或囊肿、肝或腹膜结核、胃癌等,可通过病史、体征及多种检查方法进行鉴别。
临床检验
一、肝癌标志物与实验室检查
对血清肝癌标志物已有众多研究,不下几十种之多。主要有:甲胎蛋白(AFP)及其异质体、各种血清酶、其他标志物(如异常凝血酶原、铁蛋白与酸性蛋白)等。迄今为止,在各种肝癌标志物中,敏感度尚无超过AFP者,尤其对早期诊断而言,AFP已经约20年的验证。但由于我国肝癌患者有30%~40%属于AFP阴性,其他标志物在诊断AFP阴性肝癌时,仍有其应用价值。
1.AFP AFP存在于胚胎早期血清中,在出生后即迅速消失,如重现于成人血清中则提示肝细胞癌或生殖腺胚胎癌,此外妊娠、肝病活动期、继发性肝癌和消化道癌中的少数患者血清中,也能测得AFP。
用放射免疫法测定,正常人的AFP为1~20μg/L。
AFP对肝细胞癌诊断和临床价值,可归纳为:
①为多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;
②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,可在症状出现前6~12月作出诊断;
③为反应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;
④有助于检出亚临床期复发与转移。根据经验,凡无肝病活动证据,可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,AFP≥500μg/L并持续1个月或AFP≥70μg/L并持续2个月者,即可作出肝癌的诊断。2%假阳性,主要来自胚肝、卵黄囊、胚胎、胃肠道有关的少数良恶性疾病。
2.异常凝血酶原(DCP) γ谷氨酸转肽酶同工酶Ⅱ、岩藻糖苷酶(AFU)、胎盘型谷胱甘肽S-转氨酶(GST)等,对AFP阴性肝癌具有辅助性意义。
二、影像学诊断
电子计算机与超声波、X线、核素、磁共振等的结合导致20世纪80年代肝癌定位诊断的突飞猛进,而且对定性诊断也有重大帮助。
1.超声显像 超声显像是肝癌诊断国内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方法。
超声显像的价值可归纳为:
①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,好的超声仪和仔细的检查已能检出1cm的肝癌;
②提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,鉴别是液性或实质性占位,对实质性占位系良性血管瘤或恶性肝癌常可提供有价值的材料;
③明确肝癌在肝内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关系,以用于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的进行;
④有助于了解肝癌在肝内以及邻近组织器官职的播散与浸润;
⑤有助于在超声导引下进行穿刺活检或作瘤内无水乙醇注射。
超声显像的优点:
①属无创伤定位;
②价格低廉;
③可重复使用;
④无放射性损害;
⑤敏感度高。
2.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(CT) CT已成为肝癌定位诊断的常用项目。
CT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在于:
①明确病灶的位置、数目、大小及其与重要血管的关系,通常1cm为宽度;
②提示病变性质,尤其是增强扫描后有助于鉴别肝血管瘤;
③有助于放射治疗的定位;
④有助于了解肝周围组织器官是否有癌灶。通常平扫下肝癌多为低密度占位,边缘有清晰或模糊的不同表现,部分有晕圈征,大肝癌常有中央坏死液化。
3.磁共振成像(MRI) MRI在肝癌定位诊断中有超过CT的趋势。与CT比较,
其特点有:
①能获得横断面、冠状面和矢状面3种图像;
②对软组织的分辨优于CT;
③无放射线损害;
④对良恶性肝内占位,尤其与血管瘤的鉴别,可能优于CT;
⑤无需增强即能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支。
4.肝动脉造影 从1953年Sediner创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的方法,行内脏血管造影以来,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已成为肝癌诊断中的重要手段。近年来,由于肝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应用,又进一步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此法属侵入性技术,加上左肝显示略差,在定位诊断方面,多首选超声与CT。
原发性肝癌的肝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:
①肿瘤血管,出现于早期动脉相;
②肿瘤染色,出现于实质相;
③较大肿瘤可见肝内动脉移位、拉直、扭曲等;
④肝内动脉受肝瘤侵犯可呈锯齿状、串珠状或僵硬状态;
⑤动静脉瘘;?quot;池状"或"湖状"造影剂充盈区等。
5.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曾经是肝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。但由于超声、CT、MRI等显像技术的问世,核素显像在显示小病灶方面已落后于前者。近年来,由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(SPECT)的应用以及应用单克隆抗体作放射免疫显像,其重要性又重新受到重视。肝癌在通常的核素显像图示局限性、放射性缺损区,检出的低限为2cm,且难以定性。近年采用肝胆显像剂,约60%肝细胞癌可获得阳性显示。SPECT显像可获得三维图,断层数约10~16层,对占位病变检出率较平面显像高10%以上。
6.腹腔镜和肝穿刺 腹腔镜可以直接窥视肝脏表面,了解病变分布情况,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,常能避免不必要不得剖腹探查,在腹腔镜直视下取活检。可以肯定诊断但活检时要注意防止引起肝癌的出血。近年来,由于肿瘤标志物与显像技术的进步,腹腔镜已趋少用。肝癌的最后确定常需组织学证据,但肝穿刺因有针道种植和导致癌结节破裂出血的可能,现已不作常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