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科 | 妇科 | 骨科 | 耳鼻喉 | 肛肠 | 泌尿 | 不孕不育 | 皮肤病 | 口腔 | 肿瘤 | 糖尿病 | 眼病 | 性病 | 肝病 | 心血管 | 更多 |
多层螺旋CT快速、薄层高分辨扫描,MPR、3D等后处理,各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灶的特征显示更加明显,尤其对于结节型BAC病灶的边缘及内部结构特征很有帮助,能够为临床诊治细支气管肺泡癌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。
研究人员通过与病理比较后分析认为,结节的毛玻璃样密度内出现“空泡征”,高度提示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。我们认为好发于胸膜下区、病灶中心出现小低密度区(空泡征、细支气管含气征、小空洞)、磨玻璃样密度及晕征、胸膜尾征阳性是BAC相对特异性征像,共存征像越多BAC的机率性越大,与山氏的观点接近。
本组病例中结节灶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仅见4例,临床上无明显症状,X光难以发现,常规CT也容易误漏诊。但结节边缘磨玻璃样密度或晕征出现率为29.2%,笔者推测可能与BAC通过气道播散或分泌黏液有关,而且磨玻璃样密度和晕征与结节径向比较,其比值越大,对诊断可能越有意义。晕征病理基础为癌细胞覆壁生长与肺泡内充满黏液、癌细胞;晕征的出现在肺癌中无特异性,也有学者认为其病理基础是由结节周围的水肿或出血引起。
结节型BAC好发于肺外周及胸膜下区(本组占79.2%),易出现胸膜尾征,但对胸壁的侵犯少见;病灶中心多见低密度区(占58.3%),与文献基本一致,病理上反映了对肺泡间隔、支气管、血管等肺固有结构破坏不明显。笔者发现本组病例中病灶中心低密度区多出现在直径较小(≤2.0cm)结节内,占71.4% (10/14),考虑与BAC的生长方式及早期发展过程有关。有学者认为,磨玻璃样密度多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早期征像,病理上是气腔不完全充盈、间质轻度增厚、肺泡部分萎陷。
本组结节型BAC中,不规则病灶的出现率仅为45.8%,可能与本组结节型BAC直径偏小有关。直径偏大病灶MSCT图像上仍以毛剌征、分叶征、血管集束征为基本表现。我们认为分叶征、毛刺征、血管集束征、动态增强非特异性征像仍是明确结节型BAC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,与国内外学者观点一致。
2.弥漫型BAC表现为病灶分布不均匀、不对称,以两中下肺野为著,结节大小不一,境界清或不清,密度偏高。病理学上弥漫型多是黏液细胞型BAC。亦有学者认为它有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,即癌组织沿肺泡壁生长或多缘性生长,通过肺泡壁及肺泡孔转移,形成结节样或弥漫性生长[5]。本型病变应与播散型肺结核、转移瘤及矽尘肺相鉴别,前者病灶分布中上肺野为多,病灶界限不清,沿支气管播散时呈树芽征,临床中毒症状明显,转移瘤需要结合临床排查原发病灶;矽肺主要应与患者职业病史相联系。
1.本组17例属于炎症型,多以肺段或肺叶实变为特征,范围大的病变,平扫即可见到CT血管造影征,实变内支气管多扭曲、扩张,枯枝状改变。部分实变的叶或段病灶中或外缘有小结节状或磨玻璃样密度影,笔者推测这可能与肿瘤沿气道播散或分泌粘液有关,故常形成卫星瘤灶。这一病理类型基本上是黏液细胞型BAC。本组病例中有9例这类表现,随访显示结节或磨玻璃影逐渐融合、实变。笔者认为实变区内或边缘出现结节影或磨玻璃样密度阴影,病灶范围逐渐增大,应高度警惕BAC可能。炎症型BAC需要与一般感染性病变相鉴别,这需要结合临床动态观察,如果抗感染效果不佳,病情持续进展,需要考虑BAC可能。
细支气管肺泡癌发病年龄多数在40-70岁之间,与其它类型肺癌的发病年龄无差别,本组病人平均年龄53.2岁,男女比例为1.5:1,早期临床症状无特殊或表现为胸痛、咳嗽、咯血等,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常表现为咳嗽、发热、WBC升高等,中晚期咳大量泡沫样或胶冻样痰是其临床显著特点,治疗后肺内病灶吸收不完全。病理学研究认为BAC可能起源于细支气管的基底细胞,特别是具有粘液的分泌功能,所以临床表现咳大量的粘液泡沫样或胶冻样痰。炎症型、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是惟一可引起病人进行性呼吸困难的肺癌,这跟瘤细胞覆壁生长,肺泡腔内充满黏液、瘤细胞而引起换气功能下降有关。其预后与肿癌诊断时分期有关,其5年生存率为42%。
为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(BAC)的多层螺旋CT(MSCT)特征性表现及其病理学对照,研究人员对6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、手术病理证实的BAC进行回顾性分析,MSCT上观察病灶的部位、分布、内部结构及边缘特征,与病理对比其相关特征。